战略轰炸机飞向何方

(6/8)

战略轰炸机飞向何方

穿上隐身“外衣”,告别“硬突防”实现“软潜入”

在长达半个多世纪“矛”与“盾”的较量中,隐身技术的出现,给战略轰炸机研发带来新思路。

1982年10月15日,美军飞行员奥尔顿·惠特利驾驶F-117A隐身战斗机首飞成功。隐身技术在战斗机上的应用,为“军刀穿透者”计划顺利推进提供有力支撑——7年后,全球首架隐身战略轰炸机B-2首飞成功。

与常规战略轰炸机通过高速“硬突防”不同,采用隐身化设计的战略轰炸机可以巧妙地避开雷达探测,实现“软潜入”。

在涉及陆、海、空、天、网络、电磁等技术手段的现代战争中,隐身技术是最有效的突防手段之一。B-2隐身战略轰炸机雷达反射截面积很小,就像天空飞过一只小鸟,雷达很难探测到,配合电子战技术与自然环境掩护,实战生存能力远高于其他技术手段。然而,战略轰炸机这一庞然大物想要实现隐身,需要攻克多重难关:

一是外形关。研究表明,垂尾设计直接影响到轰炸机隐身性能。军工科研人员选择形似鳐鱼的无尾飞翼布局和平行锯齿化设计,将雷达波集中反射到指定4个方向,降低被截获概率。

二是材料关。吸波涂料是决定轰炸机隐身性能的重要因素。B-2隐身战略轰炸机采用多层吸波涂料,先通过机器喷涂,再由人工打磨至0.3毫米。早期的吸波涂料是铁氧体,通过将电磁波转化为热能,降低反射波强度来实现隐身,但维护费用非常高。随着科技发展,羟基隐身涂料、陶瓷基隐身涂料等新材料相继诞生,给隐身战略轰炸机换上“新皮肤”,提升隐身性能。

举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