战略轰炸机飞向何方

(5/8)

战略轰炸机飞向何方

飞行速度提升,引起压力和阻力成倍增加,致使轰炸机只能在20000米高空才能持续保持超声速飞行。为此,大尺寸轻质耐热材料和大推力喷气发动机成为军工科研的重点。

“矛”的变化,带动“盾”的升级。为有效遏制战略轰炸机高空高速来袭,军工科研人员只能将防空导弹射程设计得更高、速度提升得更快。冷战时期,苏联S-200、美国“波马克”等防空导弹的诞生,给高空高速战略轰炸机造成致命威胁。

高空战场,“矛”与“盾”的较量,以“盾”的胜利给出阶段性结果,高空高速战略轰炸机黯然退场。但是,对战略轰炸机的改进研制并没有停止,有的国家开始转变技术攻关方向,探索低空高速战略轰炸机。

与高空突防相比,低空突防有着天然优势。地面杂波、复杂地形等因素会对雷达探测产生干扰,可以有效降低战略轰炸机被探测概率。军工科研人员通过翼身融合设计实现低空高速突防。采用变后掠翼布局,战略轰炸机可以根据战场任务需要,通过调整机翼后掠角度改变空气阻力大小,实现高空亚声速、低空亚声速和高空超声速3种突防手段,完成战略轰炸任务。

“矛”与“盾”的较量再度上演。针对低空高速战略轰炸机作战特点,军工科研人员找到应对之策——脉冲多普勒雷达被广泛应用于机载预警、导航、导弹制导、武器火控等设备,通过发射波与回波之间的频率差,能轻易捕捉到高速移动目标,进而有效削弱“矛”的优势。而另一方面,为了使“矛”变得更加锋利,军工科研人员为战略轰炸机加装电子对抗系统“欺骗”多普勒雷达的探测,通过模拟各种辐射源信号,增强战略轰炸机防探测能力。

举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