除了核威慑作用,战略轰炸机的常规远程精确打击能力也非同凡响。信息技术的应用、精确制导武器的普及对战略轰炸机革命性影响渐渐凸显,其持久作战能力、载弹量、多种弹药同时挂载能力、同时投弹分别命中多目标能力,非多用途战斗机可比。
近年来,世界各军事强国纷纷认识到战略轰炸机地位不可替代,但其研发难度大、投入资金多、风险系数高,令大部分国家望而却步。可以说,能否独立研制战略轰炸机是一个国家国防工业实力的重要体现。
“矛”与“盾”的较量,催生低空高速突防新战法
执行轰炸任务风险有多大?
“后卫二号”行动给出答案:越南战争期间,为迫使对手恢复和谈,美军派出129架B-52战略轰炸机执行轰炸任务,不料其中15架被越军C-75防空导弹击落,战损率高达11%。
防空导弹具有自重小、反应速度快、机动灵活等特点,一度成为战略轰炸机的“梦魇”。也正是从那时起,战略轰炸机与防空导弹进行了长达半个多世纪“矛”与“盾”的较量。
鉴于早期高炮与防空导弹性能一般,军工科研人员基于轰炸机最初的“强化高空高速能力”设计理念进行改进。“越高、越快、越安全”成为军工科研人员的目标,并带动一批新型战略轰炸机项目诞生:美国XB-70战略轰炸机、苏联T-4战略轰炸机持续飞行速度可达2至3马赫。